赵德元
信访预防法治化,是通过切实落实各项民生政策,强化矛盾纠纷的排查与化解,从源头上杜绝信访问题的产生与蔓延。预防法治化是从“事后灭火”到“源头防火”治理理念的重大转变,是构建法治框架下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举措,其核心是将法治理念贯穿于信访源头治理的全过程,用法律构建预防体系,规范预防行为,保障预防效果,实现降低行政成本、提升治理效能、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。
一、以法治思维筑牢决策防线
预防法治化关键在源头,重点在决策科学、政策完善,拐点在执行走样、落实不公。
坚持依法科学决策。出台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,实现合法性审查全覆盖。2019 年施行的《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》明确了公众参与、专家论证、风险评估的适用条件,使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成为所有重大行政决策的必经程序,确保决策合法、科学、民主,避免因决策不完善、不配套,衔接有漏洞,与现实有差距而引发的信访问题。同时,政府法律顾问、公职律师制度的普遍建立,为重大行政决策和依法行政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。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强,合法性审核机制的全面建立,有效减少违法违规文件的出台,从制度层面保障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。全国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成效显著,为依法决策机制建设提供良好的示范效应。
规范行政权力运行。优化工作举措,强化监督制约,以“制权、晒权、行权、督权”为核心,全链条全方位约束行政权力,打造公正公平、高效优质的政务服务新环境。比如,政府建立行政权力网上运行平台,将所有行政权力事项纳入平台管理,实现权力事项精准化、权力运行规范化、审批服务透明化。通过实时监控和预警机制,对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不严格依法行政、依法办事,方法简单,作风粗暴,不作为、慢作为、乱作为等违规行为及时进行纠正,防止权力滥用,提高行政效率,减少因行政权力不当行使引发的信访问题。
提升公职人员法治能力。建立常态化法律培训制度,定期组织公职人员学习行政法、民法、刑法、民法典等基础法律知识,以及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解读,及时更新知识结构,提升法律素养。同时,推行依法行政案例分析制度,通过实际案例分析,让公职人员深刻理解依法行政的重要性,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,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。此外,建立执法案例指导制度和典型错案警示库,以生动的案例为教材,定期开展案例分析研讨会,让公职人员分享执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,既有效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和执法水平,又时刻提醒公职人员依法履职。
二、以法治教育构建共治格局
法治教育与平台建设有机结合,实现群众的法制意识与日益增强的维权意识相辅相成,让群众学会依法维权,相信依法能够维权。
构建精准化普法体系。打造“以案释法”立体宣传矩阵,将社区巡回法庭、微信短视频普法等形式常态化。针对拆迁补偿、劳动保障等高频信访问题领域,开展专项普法活动,为群众提供精准的法律指引,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同时,利用社区、村组巡回法庭现场开庭、当庭宣判的方式,让群众直观感受法律的公正与权威,提高普法效果。
用好社会心理疏导机制。建立“法律明白人”队伍,树立乡贤调解、律师驻村的“诸葛亮”、“铁包公”形象。重视信访心理学研究,将心理干预引入信访接待,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、民事调解室等在化解极端个案中的重要作用,避免矛盾进一步升级。
拓展群众参与渠道。搭建基层协商议事平台,如乡镇(街道)一站式议事平台、村组(社区)居民综治议事室、基层企事业单位劳动保障议事厅,知民情,聚民智,推动解决属地群众遇到的各类问题。建立第三方参与机制,鼓励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人民团体等参与信访听证,做到谁家的孩子谁家抱、谁家的问题谁负责,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。
三、以法治方式巩固治理成效
群众办事依法、遇事找法、解决问题用法、化解矛盾靠法,不出家门就有了说法,才能真正从源头上控制、减少信访问题的发生。
深化阳光信访制度。推进全流程信息公开,开发信访事项进度查询 APP,信访人可以实时查看信访事项的受理、办理、反馈等环节的信息,及时了解信访事项的办理进度。定期发布典型案例,消除“会闹先解决、不督不解决”的错误认知,引导群众依法信访、理性维权,提高信访工作的透明度,提升政府公信力。
搭建权益保障救济网络。加强司法救助与社会保障的衔接,为困难信访人提供及时有效的帮扶。建立行政复议、诉讼引导机制,制作维权途径流程图,为信访人提供清晰的维权指引。
健全矛盾分级化解模块。推动“枫桥经验”的现代转化,探索以县为重点、实用管用的现代综治中心建设,局长接访、下访常态化,超前排查化解辖区内信访矛盾隐患;丰富完善乡镇(街道)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成功模式,矛盾不上交,人员不上行。建立信访与调解仲裁衔接机制,如劳动纠纷“访调对接”工作模式,提高矛盾纠纷的化解效率。
四、以法治力量助推综治创新
抓短板弱项,重配套融合,通过专项治理、系统治理、综合治理,全面实现预防法治化。
立法完善。推动《信访工作条例》地方配套细则的制定,各地结合实际情况,细化信访工作的具体流程和标准。抓重点、找盲点、攻难点,不断探索新形势下信访工作源头治理的方法举措,为信访工作提供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法律依据。
考核牵引。将重大决策事项、重点工程项目等实施情况嵌入群众满意度评价指数,将依法行政指标纳入干部绩效考评体系,明确评价、考核标准和权重,激励各级干部依法履职,秉公办事,全面深入推进信访预防法治化工作,依法行政生态良好。
数字赋能。建设信访大数据预警分析平台,利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,对信访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预测预判,增强发现潜在信访风险隐患的前瞻性和主动性,为信访工作提供科学决策支持。
责编:伏志勇
一审:王薇
二审:伏志勇
三审:万朝晖
来源:湖南法治报









